今天偏门吧揭秘一个年赚100万+暴利灰产项目之抢注商标,最近江西景德镇“鸡排哥”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老板李俊永凭借热情服务吸引了众多粉丝,成为当地的文旅名片。然而他却惊讶地发现,“鸡排哥”商标已被多家公司抢注,涵盖食品、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,几乎堵死了他的未来发展之路。这并非个例。从“多巴胺穿搭”到“蜜雪兵城”(仿“蜜雪冰城”),再到海外小众品牌在ins上走红后迅速被国内抢注,商标偷猎者的动作越来越快,手段也越来越隐蔽。今天我们来剖析这一背后的灰色产业链:他们是如何操作的?为何敢于冒险?普通人又该如何防范?
别以为抢注商标只是碰运气,这其实是一套成熟的流水线作业,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策划。抢注者手中有利器:利用算法实时监控微博、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的热点。一旦某个关键词(如“鸡排哥”)热度超过阈值,或者某个网红、小众品牌开始崭露头角,他们便会迅速记录下来。还有跨境盯梢的:专门关注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品牌。例如日本某小众护肤品在ins上走红后,国内抢注者通过代理机构,在短短3天内提交了17个近似商标申请——他们利用信息差截胡,速度甚至比品牌方自己反应还快。
找到目标后他们不会只注册一个类别。比如北京有家公司抢注“鸡排哥”,一口气覆盖了食品(第29类)、广告销售(第35类)、餐饮住宿(第43类),甚至办公用品(第16类),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能赚钱的领域。更狡猾的是碰瓷注册:将喜茶改成喜茶客,蜜雪冰城改成蜜雪兵城,故意让消费者混淆。有个奶茶品牌就因此吃了大亏——自己用了好几年的“XX妈妈”商标被抢注后,对方反过来告其侵权,单店索赔3-8万元,一年被讹走上百万元。
如果原权利人找上门,抢注者早已准备好了应对之策:伪造销售合同、PS店铺照片、制作假订单记录,伪装成自己“早已使用该商标”。此前某咖啡品牌创始人发现商标被抢注后维quan,对方竟拿出一沓2018年的销售单,后来才查明是打印店伪造的。他们还会利用空壳公司来挡枪:一个抢注者名下可能挂着30多家空壳公司,每个公司只放1-2个抢注商标。即使一个公司被起诉,其他公司也不会受到影响。
最后就是变现,要么卖钱,要么讹钱,这是最关键的一步,两种赚钱方式都很“狠”,注册一个商标仅需300元,一旦成功能卖到5万到20万元。例如“多巴胺穿搭”火了之后,某平台上相关商标标价直接翻了几百倍,还标注“可议价,手慢无”。针对连锁企业下套。比如某烘焙店未注册“甜时”商标,抢注者便针对其10家分店发起诉讼,每家索赔5万元,逼迫对方停业——许多小企业耗不起,只能认栽。
那为何有人敢做?其实就是低成本高回报的畸形逻辑,归根结底,抢注商标背后是一套令人震惊的赚钱逻辑,商标官费300元/件,即使找代理机构,也只需千把块钱。哪怕10个里面只成功1个,只要卖出去,利润就能翻几十倍。这种以小博大的诱惑,让许多投机者铤而走险。另外就是利用法律漏洞,我国商标遵循“申请在先”原则。例如你用“鸡排哥”开了半年店,但未注册,别人先提交申请,商标就归他所有。而且从申请到注册需要6-12个月,抢注者便利用这个“时间差”,等你反应过来,商标早已被抢注。更黑心的手段,通过囤标垄断市场。有个重庆火锅品牌未注册全国商标,结果被北京公司抢注。当该品牌想扩张到一线城市时,要么花38万元回购商标,要么改名,最终损失超过千万元。抢注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,逼迫对方“花钱买路”。抢注商标并非一个人在战斗,背后有一条完整的“产业链”,每个环节都有人从中获利,关于本文年赚100万+暴利灰产项目之抢注商标就揭秘这么多。
